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无法感知、理解诗人的人文精神"错误,说法过于绝对。读者是可以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培养起自己对诗人的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的,原文第五段中有"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感知力和理解力"的提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秤匠师
李世营
冷寂了多天的孙记制秤作坊终于忙碌起来。
老匠师默默地用手钻在浸泡打磨好的秤杆上打着星花,把一截截细铜丝嵌进去,钉星、割断、锤实、打磨,然后又把一截截细铜丝嵌进去,钉星、割断、锤实、打磨。阳光下,秤上星花里的一个个铜丝,就成了一个个闪亮的秤星,炫射得老孙头的眼也发出熠熠的亮光。
"爹,这单生意一下可以挣万把块呢,有多少年没这样的好生意了!"约秤的小秤匠看起来很兴奋,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老匠师仍然不作声,默默地铆着他的星花。
"忙过这单活,我想到外面看看。"小秤匠接着又说。
老匠师猜得懂小秤匠的心思:作坊的生意一日不如一日,儿子早想去镇外的世界闯一闯。
老匠师依然虔诚地铆着他的星花。秤杆上的星花一旦铆差一丝一毫,整杆秤就废了,尤其是那颗定盘星,犹如杆秤的心,是杆秤的魂。
小秤匠抬起头,露出一丝不易觉察到的笑容,狡黠地看看老秤匠,也默不作声,双手依旧熟练地用"叨子"测盘星、标星花。
老匠师是镇上有名的"孙记"制秤作坊的大掌柜。据传孙氏先祖曾遇一不法粮商,欲在秤头上玩伎俩,制作黑心的"吃客秤"牟取暴利。但孙氏先祖不为重金所惑,不被威逼所惧,甚至不惜自残双手来维护作坊的信誉。孙记制秤坊由此盛极一时,享誉周边数百里。
小镇上的商贸交流,从不用电子秤,一直沿用传统的杆秤。小镇的商户尤爱用"孙记"杆秤来做买卖,是因为孙家从不做昧良心的"吃客秤"。小镇临山依水,以种植采集山药为业,药材生意特火,火了几辈人了,老一辈们归结为一个"诚"字,以诚待商,以诚会商,以诚经商。外地客商乐意到小镇购置药材,是因为小镇的人做生意厚道,从不缺斤少两,欺诈宾客。周边的乡亲们和来往的客商信得过的,还是小镇有名的"孙记"杆秤。
不久前老街扩建,外地来的王老板,看准了小镇的商贸市场规则和人脉,更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