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道理:读书的根本要义是"人性养成",读书的"本体"意义是"人文化成"。从这种本体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至读书的至境。
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的诉求所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形而上"体"之情怀的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因为既然要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这分明是"学而不思则罔"呀!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后来,渐有所悟,明白了孔子的感叹:十年有五而志于学,但是到了四十却不惑了。这不是孔子的自夸,而是孔子对于知识和人生宿命的感叹。同时,知天命而后耳顺,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回到随心所欲的领悟人生方面去了。
归根到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不仅"尽信书不如无书",而且还可能"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前者却是一定斤斤计较如落市井,必然就有"知见障"--带着一片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中天。
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本体意义之所在吗?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4月24日第02版)
1. 下列对读书实用功利性的理解,不确定的一项是( )
A. 读书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遇到的各种纠缠于心的困惑、烦恼,利人利己。
B. 读书能让人理性地看待社会的人与事,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利国利民。
C. 读书可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可以让人通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D. 读书靠"书中自有千钟粟"等来激励,这样可能会养育人们狭隘的读书观。
2. 下列对读书"用"与"体"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书的"用"是指读书的功用性功能,读书的"体"则是指读书的根本意义。
B. "要读书"是受功利之"用"的诉求驱使的,"好读书"要怀有形而上"体"之情怀。
C. "要读书"应勤读"五经",衡量得失;"好读书"是读"闲书",兴之所至,随性自然。
D. "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斤斤计较;"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往往不执着于书。
3.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读书是现代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义务,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或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