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问由"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可知官员人数众多,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财政负担加重。第(3)问由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危机,宋仁宗开始了庆历新政,但最终失败。
答案:(1)后果:军队战斗力削弱;国家财政负担沉重("积贫积弱")。
(2)反映了冗官现象。机构的臃肿,官员人数的增加,不仅造成了政府工作效率的低下,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3)宋仁宗时任用范仲淹等人进行改革,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史称"庆历新政"。由于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新政仅推行一年多就失败了。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宋史》卷二八四
材料二 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
材料三 臣伏见于下官吏,员数极多......致使年老病患者,或懦弱不材者,或贪残害物者,此等之人布在州县,并无黜陟。因循积弊,冗滥者多,使天下州县不治者十有八九。
--《欧阳文忠公全集》卷九十七
(1)材料一指出北宋政府存在着什么严峻的社会问题?
材料一中的"一冗"在材料二中是如何表述的?
(2)材料二中的"夷狄骄盛""寇盗横炽"各指什么社会现象?"夷狄"和"寇盗"的称呼反映出作者怎样的立场?
(3)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所持的基本主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的理解。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的积贫积弱局面是北宋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夷狄"和"寇盗"是作者站在中原汉族和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上对少数民族政权及农民起义的蔑称。材料二、三反映了有些官员对改革的认识,联系庆历新政的相关内容不难回答。
答案:(1)社会问题:"三冗""三费"使北宋的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表述:"官壅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