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对既有论断的怀疑是真理发展的基础 ②真理与怀疑在比较和斗争中共同发展 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任何真理都有与客观事实相符合的属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5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经济增长,李克强总理重申经济仍处于合理区间。他认为2015年7~8月份,疲软的发电量、信贷等数据是高基数,外部经济低迷以及内部深层次矛盾造成的正常调整,符合政府预期。只要就业不出问题(1~8月就业几乎完成全年任务),经济就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定向调控出现"新常态"。"新常态"下,政策重心向"促改革"转移,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将存量和增量货币引导至"三农"、小微企业和新兴产业,切实增强"三农"、小微企业和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阅读材料,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材料进行分析理解。(24分)
14.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传统的封建"人治"思想的影响,我们党在治国方略的选择上经历过一些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文化大革命"中法制被严重破坏的惨痛教训,清醒地认识到完善法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战略方针。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997年,党的十五大最终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完成了我们党执政治国理念的一次深刻而重大的转变。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要求,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目标,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的迈进,标志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理念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和治国理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国际社会认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使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中国老百姓从中受益,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将更加健康有序。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我党治国理政理念不断转变的认识。(28分)
1.B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表明物质具有可知性,①符合题意;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表明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符合题意;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抽象、概括和总结,②错误;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④说法错误。
2.C 甲认为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抹杀事物之间的界限,属于相对主义;乙认为天、地、人、道、自然之间相互联系,属于辩证法;丙认为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运动,属于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客观唯心主义。
3.A 本题主要考查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承认物质是运动的,是唯物辩证法。"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否认相对静止,是典型的诡辩论,是形而上学。所以答案为A。
4.A 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方式,造福于人类。人类制造飞行器是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创造条件,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的表现,故A正确。规律是客观的,表现为它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