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有的学生说比老师高,有的说比老师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学生思考)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掌握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教师多媒体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代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一步、一庹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
生1:10拃。
生2:10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8拃。我们量的都是这张课桌的长度,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2.教学例2(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
学生可能回答:还有数字。
师: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
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3.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4.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5.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6.实践应用。
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正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看一看,铅笔长多少厘米。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1题。
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认识米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1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
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
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侧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0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算。
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得准。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反馈完善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第3题)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第4题)
(多媒体课件演示:跳绳,小猫,长椅。)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1)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宽。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师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