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承担","无主"意思是"无人承担"。D项,"夙遭闵凶"的"闵"如解释为"怜悯",则不合语境,从句中来看,这句话说的是"年幼遭遇不幸","闵"同"悯",意思是"忧伤"。故选C项。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臣具以表闻
B. 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②乃遣辛毗为军司马
C. ①儿之成,则可待乎! ②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D. ①客逾庖而宴 ②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中"以"是连词,因为;"臣具以表闻"中"以"是介词,用。B项,"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中"为",句末语气词,呢;"乃遣辛毗为军司马"中"为"是动词,做,担任。D项,"客逾庖而宴"中"而"是连词,表顺承;"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中"而"是连词,表转折。C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C项。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