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域文化审美趋向的差异性 B. 地方执政者的政策不同
C. 地域经济发展及阶层的差异 D. 昆曲在地域影响力不同
10.1844年,大臣耆英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这表明耆英主张( )
A. 对外妥协以换取和平局面 B. 全面学习西方国家外交礼仪
C. 废除天朝上国的外交规制 D. 对外交往应变革"夷夏"礼仪
11. 蔡元培认为:"三民主义虽多有新义,为往昔儒者所未见到,但也是以中庸之道为标准。"据此推断,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最符合蔡元培观点的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创立民国,实现共和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12.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认为:"毛泽东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东方道德标准的哲学家。"下列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 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 B. 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 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3.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
A. 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 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
C. 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D. 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
14.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一再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王韬也认为,"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这些主张( )
A. 成为了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 B. 打破了"华夷之辨"的偏见
C. 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 D. 减轻了传播西方文明的阻力
15. 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 )
A. 中体西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B. 实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C. 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 D. 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
16. 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的人从事人文和杜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一五"计划时期 C. 新文化运动时期 D. 改革开放新时期
17. "在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和艺木流派......反对学院派的保守,主张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直接获取光与色的无穷变化以作艺术表现......也是人类将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的一种全新的成果。"此评论适用于( )
A. 穿透历史的"印象画派"艺术 B. 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主义"艺术
C. 表达情感的"浪漫主义"绘画 D. 表现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美术
18.某文学流派基于对现实世界的强烈不满,广泛从民间传说、神话、童话中撷取题材,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为现实主义文学题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下列与该文学流派属于同一风格的作品是( )
A. 《悲惨世界》 B. 《百年孤独》 C. 《播种者》 D. 《旋转木马》
19.文学家沙汀在回忆故乡--川西北的绵阳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那时,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