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试卷历史 Word版含答案
吉林省辽源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试卷历史 Word版含答案第5页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历 史答 案

第Ⅰ卷

1.【解析】"姜齐遂变为田齐",诸侯国发生的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 ,反映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受到破坏,故选B;A中等级制度被废除太绝对,排除;新的社会制度确立是通过各国变法,排除C;D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排除。

【答案】B

2.【解析】材料"受封诸侯以供王职、法则周公......给于受封者颁次赐礼器"反映了分封制下诸侯服从周王,尽其职能,体现了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周王朝先进的文化的传播,而是反映诸侯与周王的关系,故A错误;分封制下诸侯有一定自治权,并不是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周王与诸侯的政治方面的关系,不是日常生活行为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C。

【答案】C

3.【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言论。从材料中的"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来看,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因此这一说法是说明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故答案为B项。废除丞相制度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A项;朱元璋时期没有设立内阁制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B

4.【解析】从表格中官办与民办书院比例的变化可以看出,自宋至清,官办数量逐渐增加直至占主导地位,而民办书院日益减少,说明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加强,文化控制日益严密,故C项正确;表格中民办的比例减少了,无法说明商品经济发展,故A项排除;BD项包含在C项之中。

【答案】C

5.【解析】同一时期中西方都出现成文法律,说明成文法体现出中西文明的共同诉求,也就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B正确。中国依然是人治社会,不是法治社会,A错误。材料没有比较中西习惯法信息,C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西方铜技术源自中国,D错误。

【答案】B

6.【解析】结合材料"古罗马制定了严格的债务法规,并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故A正确;罗马法的本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这不是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故B错误;《十二铜表法》使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不是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故C错误;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是《十二铜表法》的目的,与题意不符,故D错误。

【答案】A

7.【解析】本题考查了德意志的民主制度。统一后的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故排除A项;德国的对外侵略扩张与候补官员的出身无关,故排除C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成立了议会,具有代议制的特征,故排除D项。出现候补官员贵族出身比例越来越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阻碍了政治民主化进程,故选B。

【答案】B

8.【解析】题干中丘吉尔担任、辞职首相时都有一定的程序--经过女王,故B正确;英国首相是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而不是保守党领袖,故A错误;英国首相名义上对英国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故C错误;首相的任免决定权在议会,而不是国王,故D错误。

【答案】B

9.【解析】料"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反映了过于夸大中国的实力和低估了日本的实力,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景盲目乐观,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战争爆发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分析的甲午中日战争,不是洋务运动,B错误。材料反映了当时国人并没有正确分析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不利于坚定抗日的信心,故D项错。

【答案】C

10.【解析】随着日本对华北地区的侵略,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中国文学界提出了"国防文学"的口号,故选C;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排除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9月,排除B;西安事变与"国防文学"无直接关系,排除D。

【答案】C

11.【解析】英国通过1842年《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大门,从而达到战争的目的,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反映清政府被迫部分采用近代外交用语,不能说中国接受了平等外交理念,排除B;1840年尚处于鸦片战争中,中国没有放弃传统天朝上国观念,排除C;材料反映中英双方文书往来用语变化,由"英国文书不在用'禀贴'格式,而用'咨会'字眼。中方放弃'谕''批'等,而改用'照会'样式",体现了外力迫使外交形式上对等,故选D。

【答案】D

12.【解析】材料"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一切官吏由选举产生;公务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反映的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