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 )
A. 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 B. 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
C. 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 D. 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
2. 史学家钱穆指出:"此制用意,在于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下列语句与"此制"相符合的是( )
A. 三代用人,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B.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D.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3. 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与选官制度"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对应正确的是( )
A. 品行、学识-考试成绩-门第声望 B. 品行、学识-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C. 考试成绩-品行、学识-门第声望 D. 门第声望-品行、学识-考试成绩
4.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 地方无选官权 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 察举制的弊端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5. 以下是有关古代"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
史料 出处 (943年,张易)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郡事亦赖以济。 《南唐书·张易传》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南宋通判)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 《四库全书·后村集》 据此可以断定的是()
A. 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南唐 B. 南宋通判的职权有名无实
C. 通判行使地方最高行政权 D. 通判发挥过地方监察作用
6.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
A. 秦、汉 B. 隋、唐 C. 宋、元 D. 明、清
7. 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 B. 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
C. 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 D. 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
8.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
A. 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 B. 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
C. 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 D. 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