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详解】明初,地方分设三司,地方最高行政权力被一分为三,虽然能够相互制约,但会导致行政效率相对低下。明中叶之后,巡抚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此举集中了三司权力,最后集权到皇帝手中,提高了行政效率,而地方的行政权力并未扩大。故C项错误,D项正确。巡抚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后,没有信息表明三司直属六部这一事实已发生变化,也没有信息表明三司的职权有何变化,六部的权限是否已被削弱,材料中没有反映。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对立的相关信息,故而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
5.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这一宣誓的主要价值是
A. 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
B. 号召实行责任内阁制
C. 彰显神圣感和宣誓者的使命感
D. 树立民主信仰,凝聚共和力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当时中华民国已经成立,革命党人推翻清廷,建立民国的目标已经达成。故A项错误。实行责任内阁制是《临时约法》的内容,主要为了限制袁世凯的专制统治,材料中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宣誓在于对民众的鼓舞,而不是彰显宣誓者个人的情感。故C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职务是因为"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体现了废除专制,开启民主的意义,所以该宣誓最大的价值是对民主信仰的号召,从而凝聚共和力量。故D项正确。
6.1943年,在国统区3700余家工业中,官营的600余家,民营的3100余家。但官营的占资本总额69%,民营的只占31%。这一状况
A. 有利于持久抗战的需要
B. 推动了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
C.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D. 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