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编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其发展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
当前,全球经济、文化交融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压力。一直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没有明确界定范围,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解释不够清晰。同时,对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解读不够,使得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出现割裂现象。并且,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社会参与度不高,多是由政府实施的传统文化"包办传承"。而社会各界参与文化传承的意愿不强,参与文化传承的渠道也不够通畅,文化传承成了政府的自娱自乐、自拉自唱,没有形成全社会的合力。同时,政府传承方式较为单一,无法引起公众兴趣,也不能形成有效对接,使得传播效率受到影响;或者部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片面地将文化传承当成一种宣传方式,将人民群众当成被动接受和训导对象,这也使得传播受到影响。当前的传播手段还主要在纸媒,网络上应用较少,这也从侧面抑制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摘编自《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传承》,"人民网论坛"2018年5月9日)
材料四:
怎样才能让文物活起来?专家坦言,要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利用好文化遗产;要让人民群众零门槛、无障碍地接触到文化遗产;要推出更多的精品展览,满足人民群众的鉴赏需求。在文物之外,文化遗产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主要有赖于艺人代代相传。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除了需要孕育和培养"工匠"和"土壤",如何让其焕发新生同样不可忽视。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曾提议,将传统文化和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实施"手艺农村"计划,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不少专家也指出,传统文化的复兴应当有所扬弃,须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陈霞也认为,不能盲目"复古"、"泥古",要选择其与现代社会更契合的内容,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摘编自《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两会上这些声音值得关注》,"中国新闻网"2018年3月16日)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的活动采取了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直播课程形式,属于文化公益扶贫项目。
B. 人们对传统文化淡漠,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人认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学校教育的缺位是重要原因。
C. 当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方面的压力来自于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而其他方面对其影响微乎其微。
D.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要有所选择,有所扬弃,避免全盘接受,可采用现代表达形式来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是( )
A. 学校上好传统文化课既可以采用传统方式授课,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授课,但相对于后者,前者在乡村地区的师资力量非常缺乏。
B. 从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建议中可知,人们很看重学校教育,认为学校要承担传统文化传承责任的占比最高,其他的均低于此。
C. 当下,政府部门传承文化的方式较为单一,也无法很好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在文化传承上全社会没有形成合力。
D. 一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重大作用,只要我们注重孕育和培养"工匠"和"土壤",非遗就一定能得到很好地传承。
12.以上四则材料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谈传统文化传承的?请简要概括。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