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早年,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到后期"孙中山进一步指出:'......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可知其对农民阶级的关注由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所以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前后认识的变化,没有体现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故A排除;B项中,三民主义的核心不是民生主义而是民权主义,故排除;材料主要讨论的是革命的依靠力量,并不涉及社会主义,故排除D项。
【点睛】本题考查孙中山思想的变化,"早年,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到后期"孙中山进一步指出:'......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强调的是孙中山思想的变化,认识到农民对革命的重要性,农民是革命的基础,对于农民的认识上升到政治高度。
8.1939-1941年,国民政府实施地方"新县制"改革,赋予县及县以下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实行在民意和民选基础上的地方自治;地方实行行政、教育、军事合一的一体化组织建构;明确县级地方财政的自收自支原则。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 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实现全中国统一
B. 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全面经济封锁
C. 积极动员全国人力物力资源支持抗战
D. 为"抗战建国"打造地方性基础和持久动员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课本知识可知1939~1941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由材料中的"新县制"改革"赋予县及县以下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地方实行行政、教育、军事合一的一体化组织建构;明确县级地方财政的自收自支原则"可知,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抗战建国打造地方性基础和持久动员力,故选D项。抗战时期,全民族团结抵抗日本侵略,不存在消除地方分裂割据,故排除A项;材料针对的是国民政府地方体制的改革,不涉及敌后抗日根据地,故排除B项;材料不仅涉及国民政府支持持久抗战,也涉及战后谋划,C项仅体现国民政府支持持久抗战,故排除C项。
9.罗马最高裁判官审理案件时颁布的"告示",被国家授予特权的法学家撰写的法律和其对法律作出的解答,均是罗马法的重要表现形式。这说明罗马法的基本特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