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50年代后期的整风反右运动,盛行于史无前例的十年动乱,并曾于1975年首次登上了宪法的大雅之堂,成为中国公民的一项特殊"权利",最后在1980年才被断然取消。这反映了党和政府
A.对理性与法制认识的回归 B.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
C.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 D.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
11.某科研机构深入我国农村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份(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
A.宗法习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 B.时代需要影响村干部选任标准
C.经济实力决定干部社会特性 D.复杂历史左右民主政治建设
12.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主持葵丘会盟,盟约规定各诸侯国要"无忘宾旅""无遏氽",即要保客商、不阻碍粮食流通。这反映出当时
A.粮食是各诸侯国争夺的主要目标 B.诸侯争霸方便了商人的活动
C.商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部门 D.求富重利成为各诸侯国共识
13.据历史学家估算,战国时粟的亩产量大约接近今天的80市斤,西汉时粟的亩产量提高到93市斤。唐宋时,粮食一般亩产大约达到200多市斤,明清大约达到400多市斤。在古代中国,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粮食作物品种的增加 B.统治阶层的大力提倡
C.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 D.农民的长期辛勤劳动
14.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A.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D.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15.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