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1)为什么就同一问题,在当时会出现多种不同的主张?
(2)上面哪则材料提出的主张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问,应结合时代背景去思考;回答第(2)问应注意"当时"这一关键词,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当时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人提出了不同的主张。
(2)材料四中严刑重罚的主张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因为严刑重罚有利于增强诸侯国的实力,确保诸侯国在争霸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顺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潮流。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认为"礼"是"国之干",坚持以"礼"作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依据。这里的"礼"主要是指 ( )
A.风俗 B.贡赋
C.秩序 D.礼仪
解析:选C。考查儒家思想。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统治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故应选C。
2.百家争鸣时代的某思想家认为,"社会的自然秩序只需要每个人恪守其本来属于的位置就能够自然的得以保持。"他的伦理建立在两个思想之上:一个是(自身)臻于完善,另外一个就是关怀他人。该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韩非 D.墨子
解析:选B。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的主张为老子的思想,材料不能体现,故A项错误;"一个是(自身)臻于完善,另外一个就是关怀他人"体现了孔子的"仁"就是爱人,待人宽容的观点,故B项正确;韩非主张以法治国的观点,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墨子的观点为"兼爱""非攻",材料中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
3.《孟子·梁惠王下》:"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的意思是( )
A.人们没有必要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