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1 9-1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作业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1 9-1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作业第3页

  8.下列有关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苏纶纱厂是其代表

  B.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

  C.仍然无力与外国资本和商品竞争

  D.列强资本输出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资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建立在不平等条约基础上的列强资本输出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D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上谕称,"叠据中外臣工务陈时务,详加披览,采择实行,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矿山",要"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材料二:清廷上谕:"马关商约与我华民生计大有关碍,亟宜设法补救以保权利。""振兴商务,为富强之计,必须讲求工艺,设厂制造,始足以保我权利。"

  材料三:盛宣怀于光绪二十一年,向朝廷条陈大计,"必兴商务,然后可以扩利源",同时提出"广制造,兴矿政以开源也"。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清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有何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结果怎样?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3)你如何看待清政府这一政策?

  答案:(1)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结果: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

  (2)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巨额赔款和外债使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根本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统治危机大大加深。

  (3)清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是被迫的,真实目的在于解决财政危机,其措施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但也有阻碍的一面,这种两面性是由清政府自身本质所决定的。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他日必定以工立国。""衣食之源,不以地为界,不以人为界,不以日为界,当以人力为界。凡欲加力使大莫如机器......一人所做工,能给百人食。""机器固为富国第一义。"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通商者,天地自然之理,人之所籍以自存也。故言理财之学者,当并国之差别限界而无之。"

  --梁启超《史记货殖列传今义》

材料三:生产之要素三:曰土地,曰劳力,曰资本。我国土地劳力皆胜居优,惟苦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