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强调了中体西用 B.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强意识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的羁绊
30.梁启超、唐才常等在要求学生"熟读《噩梦》《明夷待访录》《日知录》等书"之后,与学生共同研习时"发挥民主民权之说而引申其绪,以启发思想"。这一做法意在( )
A.革除传统儒学教育的弊端 B.弘扬明末清初的民权思想
C.增强学生的政治民主认知 D.培养学生的民主革命精神
31.陈独秀认为:"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世界上绝没有"空间上人人必由之道,时间上万代不易之宗"。陈独秀意在( )
A.为新思想发展开辟道路 B.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C.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D.说明中外思想的相通性
32."这条道路最初虽然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然而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因此,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毛泽东是第一个代表这种自觉选择的人。"在开辟"这条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首先提出( )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人民民主专政学说 D.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33题20分,34题20分,35题12分)
33.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自古即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以至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专人掌管教化。士人希望统治者贯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做到轻徭薄赋、使民以时、爱惜民力,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早在先秦,儒家便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主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中国古代士人的社会批判不少是直接正面地向君主提出的......概言之,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 --摘编自张锡勤《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
材料二 ......对道德重建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提出了"德贵曰新"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变革要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在《释"革"》等文中又提出了"新道德"、"道德革命"的主张,批评"今世士大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三民主义,"新民德"的立意即在进行道德重建、道统重构。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号召冲决"三纲五常"的网罗,成为近代史上首位激烈挑战传统道德的思想家,又致力于重建新仁学体系,重建新时代的道德准则。革命派也提出了"道德革命"、"三纲革命"、"家庭革命"等口号。
摘编自命祖华《清末新型知识群体: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及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及其原因。(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