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行中书省之职责,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从诛丞相胡惟庸入手,对朝廷机构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并提高六部的品秩,各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把负责警卫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大权。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汉武帝与明太祖改革政治体制的主要举措。(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与明太祖时政治体制的共同特征。(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宏观上看,历史跨入一个新的阶段之后,政治制度也必然会发生脱胎换骨的改造。从 微观上看,在政治体制的大框架确定之后,还会对局部不断进行调整。政治体制是社会的一部分,如果政治体制固守旧章,要么它的基础被运动着的社会逐渐瓦解,要么它窒息社会的 发展,最后终究要被社会长期集聚的能量的突然爆发而彻底摧毁。所以,在西方政治制度史 上出现过两种情况,痛苦的突进式变革和温和的渐进式变革。从历史上来看,这两种变革交 互进行着。 ―摘编自张定河、白雪峰《西方政治制度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政治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 点明确,说明须有史实依据)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孙中山认为:"立国于大地,不可无法也,立国于二十世纪文明意进之秋,犹不可以无法,所以障人权,亦所以遏邪辟。法治国之善者,可以绝寇贼,息讼争,西洋史载,班班可考,无他人民知法之尊严庄重,而能终身以之尔。我国人民号称四百兆,向有知法者乎?恐百不得一也。不知法而责之以守法,是犹强盲人以辨歧路,责童顽以守礼仪,可乎哉?"在法治思维的指导下,孙中山建立起了南京临时政府治理体系的法治框架。 ―王兴业《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治理体系的法治框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五年,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飞速发展。重大军事行动在大陆已经结 束,土地改革和其他各项民主改革胜利完成,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共同纲领》的许多规定己经不能适应国家新形势的需要。与此同时,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日益巩固;根据 1953年选举法的规定,通过普选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就为制宪权的行使提供了政 权基础和组织条件。经过历时20个月的认真起草、反复修改和讨论,1954年9月20日,第 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刘兰兰《我国六十年宪法修改的反思与前瞻》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孙中山的法治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法治主张未能实现的主要 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1954年宪法通过的历史意义。(4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从一开始,"极"就是一个西方政治概念。197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提出: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考虑问题.今天的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然而,对于整个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