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孝廉是选官的主要标准 B. 九品中正制是入仕的主要途径
C. 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 D. 唐宋政府完全成为平民的政府
7.有学者评论认为,"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该评论意在说明唐朝
A. 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政府拥有了政务的最终决策权
C. 专制皇权得到了空前强化 D. 皇权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制约
8.摘抄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某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后摘抄的两句话
"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始分立行中书省...... --摘自《元史·百官志》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世泄露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外......后名军机处......。"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所述两个对应机构
A. 起初都是中央临时的派出机构 B. 后者皆为中央常设行政机构
C. 最初均因征伐用兵之事而设 D. 都有防止泄露军事机密的特点
9.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
A. 导致国家政治日益黑暗 B. 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
C. 解决了权力之间的矛盾 D. 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
10.清代行政区划一般采取省、府、县三级制;征服蒙古地区后,因其部落故俗,分其地为若干蒙旗,以理其政,并赋予高度的治权;西南地区先沿用明朝的土司制度,后大多改土归流。材料说明清朝
A.废除了元朝行省制 B.地方行政制度因地制宜
C.沿用明朝地方制度 D.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
1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12.鸦片战争前,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为此,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中国沿海展开大范围水文调查,而这一行为未受到清军的阻止。这说明
A. 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国思想 B. 英国殖民侵略准备充分
C. 清政府缺乏近代海权观念 D. 中英之间军事实力悬殊
13.成都某学生在参观学校的《百年中国》主题活动中看到一句名言:"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该学生对此作了如下理解:
①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
②西方对中国不公正的原因在于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需要
③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
④后一个"不公正"主要是前一个"不公正"引起的你认为理解合理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14.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下列对相关史料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