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一 第五单元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作业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一 第五单元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作业第5页

  --张其昀《中华民国史纲》

  材料四 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当时的心态。

  (2)根据材料二,说明蒋介石对卢沟桥事变后的中日局势持什么态度?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抗日战略的异同。你认为是哪些共同因素导致二人采取这种战略?

  解析:第(1)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说明蒋介石期待外国干预,把主要力量放在围剿红军上。第(2)问,"和平未到最绝望期时,决不放弃和平""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卢沟桥事变)的解决",说明蒋介石仍然希望和平解决中日冲突;"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抵抗到底"说明若和平破灭,中国将坚决抗战。第(3)问,"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上持久之胜"表明蒋介石"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思想;"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表明毛泽东提出进行运动战,共同因素是中日双方互有优势和劣势,中国主要是利用自身的优势。

  答案:(1)不抵抗;寄希望于外国干预;攘外必先安内。

  (2)中国只应战而不求战;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问题;若和平破灭,中国将坚决抗战。

(3)相同:进行持久抗战。不同:蒋介石提出"以空间换时间",毛泽东提出进行运动战。共同因素:中国人多地广,日本人少物少;中国科技和军事大大落后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