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edu解析】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302edu解析】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1页



茶陵三中高二年级第四次语文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它是中国古典诗词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诗词的含蓄包括两层内涵:一是题旨即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中获得无穷之意蕴。

  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这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他在解释"辨体有一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到"含蓄"。晚唐的王睿将含蓄正式尊为一种诗歌体式。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他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认为诗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可以说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具体的"象""景""味""韵"是有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韵外"的更大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一种补充。之后,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至南宋的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之美推至极致,还提出了"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说法。

降及明清,以含蓄评诗文更成为惯则。清代"神韵"领袖人物王士祯直承了司空图的含蓄说。他盛赞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认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认为诗要"神寄影中",所以须"脱形写影",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