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也传抄,而且民间抄本比宫廷藏本保存得更好,流传得更广。
20世纪,传统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五线谱与简谱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工尺谱被驱除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甚至连其名称也已退出大部分人的记忆。21世纪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从20世纪初现代学堂明令禁用工尺谱,到今天专业音乐院校学生跟着民间乐师咿咿呀呀地韵唱工尺谱,历史已经大翻转了!"西安鼓乐""福建南音"等古老乐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则说明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逆转。
没有谱本,无以为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声音也就不易传播。乐谱是话语权之所在,代表了书写,代表了传统,代表了师承。于曲目,它是保存乐曲的传媒;于乐器,则是按谱用字的依据;于乐师,则是代代相承的脉络;于乐社,则是凝聚维系组织的象征。正如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所言,出版《中国工尺谱集成》,不仅对营造全社会注重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具有积极作用,还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振涛《工尺谱:让传统音乐有"谱"可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谱的构建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中国人发挥聪明才智,尝试多种方法,创造了工尺谱、减字谱、律吕谱等乐谱。
B.乐谱是用平面图形来表达声音高低长短的符号体系,数字是乐谱中的基本元素。工尺谱同简谱一样,也贯穿了素质这一基本元素
C.在古代,工尺谱流传甚广,民间抄本比宫廷城门保存得更好,如《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就记录了最丰富的戏曲音乐资料。
D.乐谱是话语权之所在,如果没有工尺谱,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一些古老乐种也就不易传播了。
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介绍了工尺谱的"前世今生",并以此呼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文章指出了工尺谱在中国古代社会流传甚广,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大量例证。
C.文章第二段通过中西方乐谱的比较,详细论证了中西方乐谱符号构成和来源的异同。
D.文章最后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工尺谱对于传统音乐和文化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