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采访处置使变为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兵权和监察权于一身),说明地方权力的相对膨胀,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A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体现藩镇割据,排除B;集权于一身,不一定会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
5."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桑椹赤,可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表明中国古代
A. 区域农业比较发达
B. 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
C. 政府提倡精耕细作
D. 农作物种类有了明显增多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古代种麦、豆等农作物的时节,这是精耕细作的表现,说明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区域农业,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的行为,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两种农作物,故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6.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国内市场流通的主要商品,第一位是粮食,约占42%;第二位是棉布,约占24%;第三位是盐,约占15%。这反映了该时期
A. 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B. 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 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 农业技术仍领先于世界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粮食""棉布""盐",这些与传统农耕经济密切相关,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经济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产品是面向市场的,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技术的地位问题,排除D。
7.唐朝中后期,长安城内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庙会开始兴起,寺庙和道观等地成为长安城内便利的经济交流场所,进而成为官府开场的便要处。这反映出
A. 坊市制逐渐被打破
B. 政府不再监管商品交易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