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选修3-2 5.1交变电流 教案(6)
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选修3-2 5.1交变电流 教案(6)第1页

《交变电流的产生和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课 题 交变电流的产生和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使学生理解交流电的产生原理,知道什么是中性面

2.掌握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熟悉用图象及公式表示正弦交变电流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使学生懂得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教学重点 正弦交变电流的产生过程及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正弦交变电流的大小按正弦规律变化,学生不容易理解 教 具 自制交流发电机,演示电流计,小灯泡,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教 学 内 容 教法 引入

新课

巩固新课

总结

作业   通过前面电磁学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电能生磁,反过来磁也能生电。请问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利用所学知识自己设计一台发电机?(稍停片刻,找学生答)我这里就有一台自制发电机,接上灯泡,摇动发电机,小灯泡亮了,却是一闪一闪的。要研究它产生的电流,可以用什么测量工具?(学生答:电流表)。好,我们来接上电流表看看,接上电流表演示,看到指针左右摆动。由此可见,线圈里产生的电流有什么特点?(学生答:大小和方向随时间改变),这种电流叫交变流电。现代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所用的大都是交变电流,它有许多优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交变电流的产生原理和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为什么线框转动,就有电流产生呢?(学生答:因为穿过线框的磁通量在变化或者有导体在切割磁感线,产生了感应电动势,线框与灯泡相连后组成了闭合电路,线框就是电源)那么线框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跟那些边有关?(学生答:只跟切割磁感线的两条边有关)那么我们就来抓住这两条边分析一下这个交变电动势的产生过程。

一.交变电动势的产生及变化规律

1)方向

播放动画时,让线圈分别停在磁场中不同的位置,让学生拿出右手判断感应电动势的方向,让学生归纳出电动势方向发生变化的位置--S⊥B时,并指出这个面由此也叫"中性面"。故线圈每次经过中性面,E感或I感的方向就会发生改变。

问:线圈转一周,即在一个周期内,E感或I感的方向改变几次?(两次)

2)大小

  设线圈平面从中性面开始转动,角速度是ω,切割磁感线的边ab或cd的长度是L,磁感应强度是B,经过时间t后,线圈转过的角度是ωt,ab边的线速度V的方向跟磁感线方向间的夹角也等于ωt,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得e=2BL(Vsinωt)≤2BLV,若设2BLV=Em,则e=Emsinωt,式中e随着t而变化,不同时刻有不同的数值,叫瞬时值,Em是电动势能达到的最大值,而且,上式表明电动势是按照正弦规律变化的。故这个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按正弦规律变化,若从中性面开始,则e=Emsinωt

问:线圈转动到什么位置e最大?什么位置最小?

(当ωt=π/2,即S∥B或S⊥中性面时,e最大;当ωt=0,即S∥中性面时或S⊥B时,e最小)

二.交变电流和交变电压的产生和变化规律

  上述线框转动能产生电动势,相当于电源,当把它和电阻组成闭合电路时,电路中就有了感应电流。而且实验证明,在只含有电阻的电路中,欧姆定律也适用于交流电路,若设闭合电路总电阻为R,则i=e/R=(Em/R)sinωt=Im sinωt。

  电路中某一段上的电压u=iR′=Im R′sinωt=Um sinωt

  可见,上述电源组成的闭合电路中,电流和电压都是跟线框的电动势一样,按正弦规律变化,人们把这种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交变电流叫正弦交变电流。

三.交变电流的图象

1.正弦交变电流的图象

2.非正弦交变电流的图象

【思考与练习】

1.发电机在发电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2.线圈在经过中性面时有哪些特点?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正弦交变电流的产生过程,即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的转动轴转动时,即可产生按正弦规律变化的电流。当从线圈经过中性面时开始计时,产生的电流用公式表示为:e=Emsinωt;i=Im sinωt;u=Um sinωt。也可用图象表示为一段正弦曲线。不过正弦交变电流只是交变电流的一种特殊情况,还有其他形式的交变电流,正弦交变电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电流,所以要好好掌握。

【作业】

附:教材分析及说明

1. 本节知识内容是交变电流的第一节,但知识的理解完全用到刚刚学过的电磁感应、楞次定律、右手定则等知识,故可算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内容,在教学中怎样突出特点,强调重点,分散难点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2.用悬念式引入新课。首先立疑设问,提出有启发性、耐人寻味的疑难问题:如何设计发电机。依照教学特点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先用实验为先导,引入新课,并留下悬念。

3.充分运用程序设问,这样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按照由浅入深,从定性到定量,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启发

演示

设疑

引入

启发提问

互动

归纳

学生推导

提问

讲解推导

动画演示

学生答疑

动画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