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教案2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教案2第1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重点、难点

  

  1.主要是通过学习第1则、第2则、第4则、第5则、第8则、第9则选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2.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选文解读

  先秦诸子的很多学派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儒家也不例外。

  孔子的理想人格有一个根本点,就是具有仁德。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弟子们多次提出过这一问题,孔子也做出了不尽相同的回答。选文第1则是颜渊和孔子的问答。"颜渊问仁","问仁"就是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就是仁。礼显然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要不然就不会克制自己才能回复到礼。但是礼是社会人生所必须的。孔子认为,放任人的本性而不立足于礼,社会从个人到整体就都会乱了套。荀子在《性恶》篇中说:"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性而已,则悖乱而己。"所以,人必须克制自己而回复到礼。"克己复礼为仁"意味着仁从某个基本面上说,是礼的内在化和自觉。"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意思是说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归"犹"与",意思是赞许。这句话延续了"克己复礼"的意思,却更加落实。其中"一日"两个字值得反复体味。张岱在《四书遇》中评论说:"'一日'字最可味,舍此'一日'不下手,永无下手之期矣。百事都始于'一日',况为仁乎?"这个评价很有启发意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说,要做到仁,要拥有仁德,关键在自己。自己不追求,自己不努力,再好的目标也等于零。那么要想做到仁,具体说来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这就是颜渊接下来的问题,所谓"请问其目","目"就是条目。孔子是这样回答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思是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一切行为,均依照礼的准则。颜渊表示:"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不敏"指资质愚钝。"事"指从事、实行。既然仁不是嘴上的功夫,不是玄想,而要落实在视听言动所有的行为当中,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实行了。

就孔子与颜回的这些问答来看,仁和礼应该是一致的。只不过礼主要是外在的规范,而仁则主要是对这种规范的内在自觉而已。可是二者又有不一致的地方。这在孔子对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的评价中,表现得十分清楚。按照孔子的想法,诸侯在大门内可以建有照壁,诸侯献酬饮酒后可以把空杯子反放到坫台上(坫台是古代设于厅堂前部两柱间的土台子),可是大夫在大门口只能用帘子遮挡而已,其厅堂两柱间也不能有放置酒杯的坫台。管仲怎么样呢?管仲家既设有照壁,又设有坫台。所以孔子很生气地说:"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另一方面,孔子十分推许管仲的仁德,因为他辅佐齐桓公跟其他诸侯会盟,图谋共存,而不使用武力。《论语·宪问》记载孔子这样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如,犹乃)。"这样说来,克己复礼固然是仁,但是仁又不限于克己复礼(那只是仁的基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