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体西用"
1.背景
(1)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强劲。
(2)以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以探索"制夷"之策为宗旨,呼吁国人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2.含义
(1)"中体":坚持以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的"伦常名教"为治国之本。
(2)"西用":在"中体"前提下,学习利用西方近代在科技文教等领域先进的东西。
3.演变
(1)萌发:魏源呼吁国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长技"以"制夷"。
(2)初步提出: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
(3)明确提出:
①代表人物:张之洞、孙家鼐。
②代表作品:张之洞的《劝学篇》。
③危害:成为反对维新思想的武器。
4.影响
(1)是清末统治者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
(2)是洋务运动的思想纲领。
(3)是清末新政的主旨。
"中体西用"并非是真正完全意义上的学习西方,其本质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文化,甚至利用其作为抵制改革潮流和学习西方的工具。
二、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
1.地主阶级洋务派和顽固派
分歧 洋务派 学习西方科技方面的"长技"来"自强" 顽固派 学习西方科技有违"祖宗成法""立国之道" 共同点 都主张维护封建统治制度和"纲常名教",反对学习西方民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