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握"主题·主线"--41题考什么·怎么考
开放共赢--富强必由之路 [热点解读--为什么考]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的冷战时代的结束,人类进入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生态全球化、法律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等现象的出现,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方面的演变,给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作为目前国际上的一种主要潮流,它一方面促进了世界的交流与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它导致了国际法中国家主权在全球化浪潮下的部分让渡以及新的国际法问题的产生。如何认识和应对全球化,并尽量充分地实现国家经济主权,维护自身应有的权利,是摆在发展中国家之中一员的中国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典例感悟--怎样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全球化的起源与推动力量的历史解释上,目前在西方存在两类不同的见解。沃勒斯坦认为,"现代世界体系"16世纪发端于欧洲,后来逐步把世界其他地区纳入其中,直至覆盖全球,中国直至19世纪才被纳入这一世界体系。贡德·弗兰克则认为,早在18世纪以前,甚至"地理大发现"之前,已经存在着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经济体系或"全球经济",只不过当时在全球经济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亚洲,特别是中国,而欧洲则居于这个体系的边缘地位。只是由于从美洲得到了大笔金钱,"名副其实贫穷可怜的欧洲人"才能参与到亚洲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和劳动分工"中来,并最终在18世纪以后取代了亚洲在世界体系中的"火车头"位置。
--仲伟民《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
材料二 在之前的20多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更多的是向世界"借力"的过程,与世界经济接轨成了当时中国坚定的选择。无论是引进外资,搞活市场经济,设立开发区,改革国有企业,还是加入WTO,展开自贸区谈判,等等,都沿袭了这一基本思路。这一思路保障了中国经济20多年接近两位数高速增长,于是中国顺理成章地变身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高望《中国改革发展,从向世界"借力"到"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