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1.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1.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教案第1页

第4节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有三个目的:

(1)了解电磁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的基本结构,理解其工作原理;

(2)经历使用打点计时器的过程,能正确、熟练地使用打点计时器;

(3)会根据纸带上的点迹,计算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速度。理解用平均速度表示瞬时速度所采用的思想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瞬时速度;

(4)能运用实验数据描绘v-t图象,并会根据画出的图象描绘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特点。

打点计时器是高中一个重要的计时仪器,计时的同时还能记录物体的运动情况,这对高一新生来说是全新的。通过对打点计时器的了解,掌握其使用方法。由纸带上某两点间的位移△x和相应的△t就能算出它们之间的平均速度。与过去的教学不同的是,教材由此又向前走了一步,说明在△x(或△t)很小时,这样算出的平均速度可以看作瞬时速度,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瞬时速度。对于这一点,老师们可能还不习惯。这是因为我们过去的物理教学过于理想化、绝对化,或说与实际问题的距离比较大。实际的测量技术测得的瞬时速度都是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瞬时速度。例如汽车上的速度计,无论是用离心测速的方法还是用发电机测速的方法,转动部分都有一定的惯性,对速度变化的反应都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它们实际测得的速度都不是数学意义上的"极限"。本节要求用很小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作为瞬时速度,除了有意加强瞬时速度的理解外,也是拉近物理课与实际、与技术的距离。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是本节的难点,教材用极限的思想,从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加强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拉近物理与生活、模型与实际的距离,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同一问题的素养和学生的发散思维

用图象表示物理量的变化,在生活中是常见的方法,本书在这方面加强了很多。

这节实验之后用图象表示速度时,思路与过去有些不同:

过去在描点之后往往说,"用一条直线(或××曲线)连接这些点......",为什么要用直线(或××曲线)而不用别的曲线?因为在过去的实验中我们都已经知道,坐标系中的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就是直线(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这是验证性实验的做法。改换为"根据所描点子"的分布和走向尝试用条曲线来"拟合"这些测量点,即将验证性实验换为探究性实验,思路不一样、逻辑线索不一样。此外,让学生体会图象在反映两物理量关系时的优越性。本节内容从知识到能力要求均很高,特别对刚入高中的新生来说有难度,更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

这节中,测的是手拉纸带的速度,事先并不知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也就是说不知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