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1.解读实例,得出结论。
2.联系文章,强化认识。
【教学难点】
文章长,时间短,面面俱到地解读 ,意味着没有学。
【教学设想】
通过选择出文中通俗易懂的实例,在阅读和对比中让学生自然得出咬文嚼字与思想和情感有关的结论,从而过渡到文本,让学生筛选出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的观点,如:咬文嚼字,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其实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得;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等。借助作者的观点强化学生的这一认识。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
一、导入新课
歇后语口吃报纸的下一句就是我们今天的课题《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而在朱先生的文章中,他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二、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引导)
1、对比"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找出他们的不同。(提示:可以通过朗读来体会区别)前者为单纯的叙述语;后者为坚决的判断。后者比前者拥有使用时的局限,大半表示深恶痛绝。(此处可以启发学生运用举例法来强化自己得出的结论)
结论:句式不同,导致意味不同,即情感发生了变化。
2、将《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发现不是老虎,而惊讶于自己的力量的意味)。更复射,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