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互动
三点剖析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1.中世纪的天主教是西欧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领域都占据统治地位。
2.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成长起来,他们要求打破天主教神学的精神束缚,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
3.天主教的腐败和搜刮,引起了各阶层的强烈不满,这成为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
4.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以后,各国的人文主义思想十分活跃。一些原本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也受到很大影响,德国的马丁·路德、瑞士的加尔文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
二、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
"因信称义"即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而不必通过教皇宣扬的"因行称义"。实质上就否定了教皇的神权,每一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虔诚和信仰使自己摆脱"罪恶",不需要教会作为中介,更否定了教权高于君权的理论。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它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认为教会应从属于国家。它使德国和整个西欧从长久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欧洲历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德国和整个西欧反封建运动的发展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三、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意义
1.先定论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因为它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因此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2.加尔文在日内瓦不仅创立了独到的宗教改革理论,而且在实践斗争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3.加尔文建立的宗教组织不受制于罗马教皇。新教会教职由选举产生,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日内瓦也由此转变为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城市。1558年,他创办了日内瓦学院。该学院训练出来的传教士被派往英、德、法、意等国家,影响遍及欧洲各国。
★四、宗教改革的人文主义色彩
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加尔文继而提出"先定论",贯穿于宗教改革的思想,并不否认对上帝的信仰,而是将信仰的权力归结给一个普通的教徒。罗马教会宣扬的因行称义,旨在将与上帝沟通、中介的权力归为教皇、主教等神职人员,教徒必须依靠参加繁缛的宗教活动,包括如购买赎罪券等,才能得到上帝的拯救。换言之,因信称义与因行称义的分歧在于怎样才能获得上帝的拯救,是听从教会服从教规,还是相信自己。加尔文进一步论证因信称义,将人的成功与失败都归结为上帝的预先安排。谁能说得清楚上帝是怎样安排了每一个人的命运?于是,谁都可以发财致富,只要你别忘了感谢上帝。加尔文用上帝的安排、上帝的意志等大道理,扩大了上帝对每一个人的控制,而实际上就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身份和特权。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主观性、个人的权力。
宗教改革中的这些思想在维护宗教信仰的前提下,强调人的虔诚,只要虔诚地信仰就可以获得上帝的恩赐,强调的是个人与上帝沟通的权力。与此同时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和教会的作用。宗教改革在思想上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在实践上否认了教会对欧洲的统治,为扩大国家的权力提供了理论。
★五、西欧宗教改革的性质和意义
宗教改革的实质是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