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东海之大乐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东海之大乐 教案第1页

 《东海之大乐》

  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选文第1则。

  2.用选文的思想启发学生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大气象、大格局。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选文解读

  《庄子》警示人们,人自身可能有很多很多的局限,跳脱这些局限,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永远不应该自满。

  选文第1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里"河"指黄河。"泾流"即水流,"泾"借作"巠",指水脉。"涘"指水边。"渚"为水中陆地。古人或云:水生于春,壮于秋。秋天多有霖雨。那时候,众多河流都向黄河里面灌注,黄河水流暴涨,河面变宽,以至于两岸之间、水中陆地和河岸之间,互相望过去,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楚。以"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来写水流之大,简洁有力,朴实生动。"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河伯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据说姓冯名夷,一作冰夷、冯迟,因渡河时淹死,天帝封他为水神。古人多以大为美,所以《庄子》写道,河伯见黄河水流如此之大,就以为天下之盛美都在自己这里了,甚是自得。"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北海"就是渤海,而不是《逍遥游》里面的"北冥"。当时,黄河就注入渤海。"旋其面目"指改变了他的脸色。"望洋"正字当作"望阳",仰视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形容视觉不分明或迷茫、茫然)。"若",为海神。百川灌注进黄河,可见出黄河之大,百川之小;现在黄河灌注进渤海,已经可以见出黄河之小,渤海之大了。"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一句所显示之大,更远远超过"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庄子》写河、海之大,都十分简洁到位,毫不费力,足见其叙事写物的功夫。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河伯的视野局限于入海口之内的时候,他既没有认清自己,也没有认清世界。进入大海意味着其视野的原有局限被打破了,他对自己、对世界都有了新的更准确的认识。他仰视着向海神若叹息,表明他对海之大心悦诚服。他还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野语"就是俗语。"闻道百",形容所听到的道理很多。"莫己若者",意思就是莫若己者。"少"是看不起、轻视的意思。"轻伯夷之义"即轻视伯夷的高义。伯夷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国君生前有意把位子传给伯夷的弟弟叔齐。可他死后,叔齐让伯夷。伯夷不接受而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周武王讨伐殷纣,伯夷、叔齐扣马而谏,试图用"仁""孝"之类的观念来劝阻他。武王灭商,两人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县南)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在那里。《史记·伯夷列传》称他为"义不食周粟"。《太史公自序》还称赞他们说:"末世争利,维彼奔义。""大方之家"指懂得大道理的人。河伯看到渤海浩瀚无边难以穷尽,意识到自己如果不是到了海神若这里就危险了,就会永远摆脱不了那种夜郎自大的心态,成为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的笑柄。

且看海神若对他说了什么:"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井中之鱼不可以谈论大海,原因是它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