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生物 教师: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年 月 日
单元(章节)课题 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 本节课题 生物群落的单位-种群 课标要求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联系实例说明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3、尝试用样方法调查周边地区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并根据所得数据进行准确计算,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联系实例说明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能力目标: 3、尝试用样方法调查周边地区植物的种群密度根据数据进行准确计算
感态度价值观: 4、体验、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不断创新的精神 教材分析 在本节的引言中,首先提出两个在渔业和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研究种群的必要性。 关于种群的特征,教材中介绍的是与种群的数量变化密切相关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为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和人口教育,还以小字形式介绍了"标志重捕法和我国人口的增长情况"。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的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由于课时所限,教材主要讲述了种群的增长,包括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然后讲述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新大纲中新增加的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材在内容处理上力求通俗、多举实例、联系实际的做法,避开了有关微分方程等内容。以使这部分教材符合高中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呼应,介绍了研究种群在渔业和害虫防治方面的意义。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在前面两章学习个体这一层次的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转换视角,从宏观、群体水平来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与本质,即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来研究生命,不断丰富对自然界生命系统的多层次性的认识。种群也是群体水平上研究生物的基本单位,围绕种群这一关键词,着重讲述了种群的概念、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本节课首先列举了种群的4大基本特征,即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着重讲述了种群密度的统计方法和种群年龄结构的3种类型,阐明了种群的基本特征对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通过本节的学习,对种群的概念、特征具有明确的认识,群落、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等生态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难点[] 难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
突破策略 从分析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出发,引用典型的研究实例,并特别注意说明"J"型曲线形成的条件和"S"型曲线可能的制约因素。 提炼的课题 种群及特征 教学手段运用
板书:2、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略)
(2)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何呢?
概念: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所占全部个体的比率。
问: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有无关系?
答:当某一个种群生活的空间保持不变时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
师:由此可见,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最直接的因素,师: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对于种群而言,并非种群中的个体,如我国控制人口的增长,关键是控制人口的出生率,即计划生育政策。
此外个体的迁入或迁出也会导致种群数量发生变化。
板书:3、迁入或迁出率
板书: 4、年龄结构
师:按年龄来分,可将种群中的所有个体分为:幼年、成年和老年,根据这三部分所占的比例不同,可把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
①增长型:幼年个体数多,老年个体数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② 稳定性: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比例适中,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③ ③衰退型:幼年个体数少,老年个体数多,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小。
师:通过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密度变化的方向。
板书:5、性别比例
概念:种群中雌雄性别的比例。类型有三种:[]
(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猩猩、人等。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等。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蚂蚁等。
问:如果性别不合理,会导致什么后果?
生:会导致出生率变化,从而会对种群密度造成影响。
分析、讨论: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四者之间的关系。[
总结:种群的研究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另外,与出生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