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本文中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
(二)学习本文极有分寸的论证语言。
(三)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题的本意。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二)课文第2、3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
分析:课文第2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否定了与论题相反的论点,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作好了准备。接下来,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辞,但形象地说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然而他们却"视之不甚惜",为苟安一时,便轻易地拱手与人,这样,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敌人的侵吞欲壑,遗患无穷。接着,作者运用推理得出结论:由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诸侯就越地少国弱,而"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国强,因而得出结论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而后下一肯定判断:终究发展到国家破灭是必然的。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这一段,是从正面直接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从而抓住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实质进行论证。所以,只要作者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就从根本上论证了中心论点。
课文第3段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论证。共分两层论证。第一层论齐国,虽"未尝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就必然要被无厌的暴秦所歼灭。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这两国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