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三地理复习指导学案--地球的运动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的方向、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及地理意义。
2.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了解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及其表现。
3.结合图示有关资料,尤其是日照图,考查地球自转与经度变化、时间计算、昼夜长短、风向判断、洋流方向、河岸侵蚀或泥沙沉积等的联系。
4.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特征,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5.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时空分布规律,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6.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与四季、五带形成的关系,了解四季、五带的划分。
7.结合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图示或日照图示考查季节判断、地球上日照状况(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某一区域或季节气候特点、洋流流向、河流水文特点(水量大小,河口盐度大小等)、自然景观(植被枯萎或葱绿)、农事活动、盛行风向、旅游资源。
本讲重点:地球的运动规律、太阳光照图、区时的计算等基础知识,特别是光照图的判断、黄赤交角的知识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本讲难点:
1.太阳光照图的判读
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应用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地球自转
1.运动轴心及轨道:
(1)轨道为赤道
(2)绕地轴旋转,地轴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66 º 34′夹角
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如:图4-1
3.周期:
(1)恒星日,自转360º,23时56分4秒,是真正周期
(2)太阳日,自转360º 59′,24小时,是日常所用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