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含答案)第1页

 荆轲刺秦王

学习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能力培养目标

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德育渗透目标

  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知识链接

一、作家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二、背景资料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方法学习

一、字音识记

  翦(jiǎn)  谒(yè)   於(wū)  髓(suǐ)

  揕(zhèn) 拊(fǔ) 袒(tǎn) 扼(è)

  淬(cuì) 忤(wǔ) 濡(rú) 徵(zhǐ)

  瞋(chēn) 遗(wèi) 陛(bì) 慑(shè)

二、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通"悦",高兴yuè)  

  2.使工以药淬火 (通"焠",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cuì)

  3.日以尽矣 (通"已",已经)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通"凌",凌辱)  

  5.今日往而不反者 (通"返",返回)  

6.请辞决矣 (通"诀",诀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