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教科版必修一 摩擦力 教学设计
2018-2019学年教科版必修一  摩擦力       教学设计第1页

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a、理解静摩擦力的定义及产生条件,

        b、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

        C、了解静摩擦力的大小范围及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演示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学习的乐趣,树立良好的物理学习信心。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静摩擦力的定义、产生条件、方向以及大小。

  教学难点:静摩擦力有无及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法、学案教学法、以及新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将播放一段关于摩擦力的趣味微课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发现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而引出静摩擦力。

  环节二:明确定义、认识静摩擦力 学 ]

  引入新课后我将演示筷子提米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提起米杯的力是静摩擦力,进而给出静摩擦力的定义,然后针对定义中的"相对运动趋势"我设计了两个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

  一、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静摩擦力。

强调:1、相对运动趋势--想动而未动,想动未遂。

2、 "静"--相对静止。

  环节三:实验探究 产生条件

  我将让一名让学生慢动作完成拧瓶盖的过程,并在将要接触、握紧、拧这三个动作处做停顿,通过对这三个状态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

        ①

二、静摩擦力 ②

产生条件 ③

        ④

        

  

环节四:合作探究 静摩擦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