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2 旷日持久的战争
[课标要求]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1.三条战线
战线 地理范围 作战双方 地位 西线 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 英法军队↔德军 主要战线 东线 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 巴尔干地区 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2."施里芬计划"
(1)制订
①目的:战胜法国及其盟国。
②特点:集中兵力在西线,先占领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
(2)实施
①西线:法德双方发动马恩河战役,不久,德军被迫撤退。
②东线:俄军进攻德国东普鲁士等地,并且俄军还深入到奥地利境内,德国被迫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3)结果: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东西两线均形成对峙局面,转入阵地战。
[重要概念]
"施里芬计划"是以这样的假设为前提的,即比利时不作抵抗,法军不堪一击,俄军动员迟缓,英国不会立即参战。许多假设未变成现实,说明"施里芬计划"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教材互补]
早在1905年,德国参谋总长施里芬就制订了德军东西两线作战的计划构想。其指导思想是必须趁俄军未充分动员之际,集中优势兵力,采取闪击战打败法国,再回头对付俄国,在三个月内结束战争。但战争一爆发,就超出了德国的预料,西线、东线、南线和海上战线几乎同时展开战斗,德军的兵力被分散,处于十分不利的态势中。(人民版)
马恩河战役挫败了德军的凌厉攻势,迫使德军撤离马恩河防线,向安纳河一线退却。马恩河战役粉碎了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挽救了巴黎,稳定了西线。(人民版)
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重大战役。它宣告了速战速决梦想的破灭,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堑壕战。(岳麓版)
[深度点拨]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所以变成了持久的阵地战,一是由于进攻一方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进攻兵力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一般来说,在双方武器相当的情况下,进攻一方付出的代价要比防御一方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