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各种各样的土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学生实验、观察和必要的知识的呈现,在认识土壤的成分的基础上引出土壤的分类,并进一步提出三类土壤的性状,最后在三类土壤性状的比较中得出了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壤土类土壤的结构特征,也呈现了"结构适应功能"这一科学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根据颗粒大小、通气、透水性强弱区分砂粒、粉砂粒、黏粒
(2)通过观察、搓摸的方法区分砂土类、黏土类、壤土类土壤三种土壤的不同质地
(3)通过观察、对比和实验,感悟土壤的性状与颗粒大小和质地有关
(4)了解壤土类土壤各种成分的比例
(5)能解释壤土类土壤最适于植物生长的主要理由。
2.能力目标:
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亲近土壤、热爱土壤,为以后的保护土壤铺垫。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土壤的结构和类型,土壤的不同性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2.土壤的渗水性、通气性与保水性、保肥性之间的关系。
难点:土壤的性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理念
教法与学法
实验探究、启发归纳
课前准备
教师演示用具:自取土壤标本(砂粒、黏粒、粉砂粒),漏斗3个,棉花,锥形瓶,量筒、烧杯等
学生实验器材:自取土壤标本(砂粒、黏粒、粉砂粒),烧杯、水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课
播放课件,分别介绍东北平原的黑钙土与农业生产,四川盆地紫色土与农业生产,江南地区的红壤土与农业生产,水稻土与农业生产。
什么因素决定了土壤是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呢? 观看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