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王何必曰利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王何必曰利 教案第1页

《王何必曰利》教案

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2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

3.引导学生体会对比说理法的好处。

选文解读

孟子对义利问题的关注,源于他对天下苍生命运的关怀。

选文第1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之所以进见梁惠王,自然是为了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可是梁惠王开口就问:老人家("叟"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您不辞跋涉千里的辛劳到我这里来,将有使我的国家得利的手段吧?这是梁惠王对孟子的期待,也是当时一般诸侯对孟子的期待。可是儒家学者自孔子开始就极少谈论利(《论语·子罕》所谓:"子罕言利")。面对梁惠王的期待,孟子将如何应对呢?且看他的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亦"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只是。这句话意思是说,王为什么开口就谈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梁惠王"有以利吾国乎"的话刚一出口,孟子便劈头拦截他。接下来孟子先从反面申明自己的观点:"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家"指卿大夫的采(cài)地,也叫采邑,是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田地,包括耕种土地的劳动者。"士"是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庶人"是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孟子认为,假如王只嚷嚷着说:"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呢?"大夫只嚷嚷着说:"用什么使我的采地食邑获利呢?"士和平民百姓只嚷嚷着说:"用什么使我自己获利呢?"这样从上到下互相之间只想着从对方那里谋取财利,国家就危险了!这只是一个笼统的表达,具体说来有什么危险呢?孟子举了个例子:"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古人喜欢用兵车的数量,来衡量诸侯或卿大夫的强弱。如果一个国家陷入"上下交征利"的境地,那么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国家有一万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千,或者国家有一千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百,这不能说不多了(朱熹《孟子集注》解释"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云:"臣之于君,每十分而取其一分,亦已多矣")。但是如果以义为后(把义放在后)、以利为先(使利在先),那么大臣不杀掉国君而全部夺取他的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孟子这是举其一端,接下来孟子又从正面申明自己的观点:"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他的意思是说,没有一个有仁心却遗弃父母的人(即怀有仁义之心的人不会遗弃父母),没有一个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即怀有仁义之心的人不会怠慢君王之所急)。孟子这里同样只是举例,但是他的意思是很明白的:如果一个社会人人"利"字当头,大家就会互相坑害;如果一个社会人人高扬仁义的价值,大家就会互相关爱。所以他对梁惠王说:"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二、王何必曰利第2则选文的观念跟第1则选文其实是一样的。"宋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宋"即宋钘,是战国时候宋国的著名学者,跟孟子、尹文子、彭蒙、慎到等人同时,倡导上下均平,反对战争。他将要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见了他。孟子很自然地问他将到什么地方去。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