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八下科学优质课《4.2各种各样的土壤》教案教学设计
新浙教版八下科学优质课《4.2各种各样的土壤》教案教学设计第1页

各种各样的土壤

学习任务分析

  学习了《土壤中有什么》,学生认识到了土壤是由矿物质颗粒、有机物、水、空气以及生物组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构成了一定的土壤结构。土壤中矿物质颗粒确实难以用肉眼区分大小,通过触摸感知。根据矿物质颗粒的大小把土壤颗粒分成砂粒、粉砂粒、黏粒。再结合图示或以米粒与米粉为例,说明三种土壤颗粒哪种空隙最大,进而通过实验验证砂粒的渗水性最好,黏粒的渗水性最差。根据"结构适应功能"这一理念,推出三种土壤颗粒的性能,为三种类型的土壤的性能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用手搓一搓土壤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土壤的黏性,同时让学生获得亲近土壤的体验。通过分析得出三种土壤类型的性能,学生已不难得出壤土类土壤最适宜一般植物的生长,但这仅仅是理论上的一种推测,通过用三种土壤去培育植物,从而加以证实,但本实验耗时较长,可提早2-3周布置学生先做或在课后做,在教学中应给予控制变量方面的引导。最后归纳性地呈现壤土类土壤的组成模型,进而推测其余两种土壤的组成模型,这与要求学生学习建立模型的目标是统一的。

  教学中应注重土壤质地、结构和性状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样的土壤质地、有什么样的土壤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土壤性状。教学中应该注重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比如:三种土壤颗粒的大小和性能的比较,三种土壤类型的土壤质地组成以及性能的比较,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比较学习法",让学生寻找等位概念的共同特征和区别;又如:在土壤黏性和认识三种土壤颗粒大小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用手去摸一摸土壤颗粒,搓一搓土壤,充分运用"情绪体验法",让学生获得正情绪体验,以便提高学习效率;再如:三种土壤类型的组成教学中,运用"模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归纳出事物的关键特征。

教学目标

认知性目标

1.区别砂粒、粉砂粒、黏粒的大小和性能;

2.区别砂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的土壤质地及主要性状;

3.了解砂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各种成分的比例;

4.说出壤土类土壤最适于一般植物生长的主要理由。

技能性目标

1.根据寻找等位概念的特征与区别,学会对比的方法;

2.按照壤土类土壤组成模型,绘制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模型。

体验性目标

体验摸土壤颗粒和搓土壤,形成对土壤的亲近感。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砂粒、粉砂粒、黏粒的大小和性能;砂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的土壤质地及主要性状。

难点:砂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的土壤质地及主要性状。

教学器材准备

多媒体课件、砂粒、粉砂粒、黏粒、砂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漏斗、脱脂棉、锥形瓶、水

教学过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