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9课 辛亥革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9课 辛亥革命第1页

第9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课时计划 1课时 实际完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利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导入新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兴中会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的史实。

2.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3.认识孙中山等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的精神。

学习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革命志士的奋斗

时间 领导者 起义 1906 刘道一、蔡绍南 萍浏醴起义 1907 徐锡麟、秋瑾 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 广西起义 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的黄花岗起义,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辛亥革命

1911年 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 武昌 发动武装起义,第二天占领武汉三镇。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 辛亥革命 "。

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问题,并初步记忆。 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