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市实验学校高中部教学设计
班级 高二 科目 政治 上课时间 9月17
执教者 高二政治老师 课题 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懂得哲学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运用:学会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认识、分析社会生活现象。
能力目标: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唯物主义的观点,反对唯心主义。 教学
重难点 重点: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难点:世界观和哲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旧课这里就不多说了,问问他们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就够了。
当我们有一段时间没有吃东西的时候,我们肚子空空的,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有饿的感觉。请问:是我们的肚子先空空的,才有饿的感觉;还是先有饿的感觉,肚子才空空的?再问:等我们用食物把肚子塞满了,我们还有饿的感觉吗?先有思维还是先有存在?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新课教学』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师: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哲学思想、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到现在我们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探讨哲学已经有几千年了。那么,大家知道哲学分为哪些派别吗?
(学生异常地回答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原来他们正在学历史,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教师:既然大家都知道哲学的两大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那么同学们知道我们是以什么标准去划分它们的吗?
(学生这回不会了,呵呵,除非有预习的同学还能稍稍小声回答一点)
教师:我们要知道如何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首先就要来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提问学生,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很简单,也没有什么探究的必要)
教师:从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里,我们知道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许大家对思维和存在这两个名词比较陌生,不过,我们可以用另外两个词语进行替换。大家知道是哪两个吗?
(将两组词语对应板书在黑板上,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我上课的时候就一不小心,板书错了,幸好学生纠正了)
教师:我们知道这两组词语的意思是一样,为了不使大家的思路混乱,我们这节课只以一组词语作为代表来分析,同学们选哪组呢?
(学生一般选择意识和物质。所以在接下来的一节课里都是以意识和物质为表述,不过要提醒学生注意,它们两组词语可以互换的)
教师:那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呢?
(虽然意识和物质的概念在以后才能学到,不过我觉得在这里,应该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
教师:所谓的意识比较简单,它主要是我们对这个客观世界的反映;但什么是物质呢?(穿插书中29页第4课来讲解)
(停顿一分钟左右,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时间;学生也会说上几句)
教师:其实,在我们身边到处都充满了物质,比如我们身上穿的、脖子上带的、手腕上带的、书桌上摆的,都是物质,只不过它们是具体的一个个事物而已。总而言之,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就是物质。比如说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流水、房子汽车、书桌黑板、钢笔铅笔等等,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教师:在大致明白了什么是物质之后,接下来我们就来考察下这两个词语的关系,大家想想,你觉得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它们谁决定着谁?
(学生七嘴八舌地答开了,这时候无需告诉它们正确的答案)
教师:这个问题在哲学上我们表述为:意识(思维)和物质(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我觉得在意识和物质后面用括弧标出思维和存在,或许更容易让他们理解吧)
教师:那么大家是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呢?谁为"第一性"?
(提问若干学生,看看它们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看法如何,谁决定谁)
(这个时候学生的回答还不大正确,不过,终究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一是认为意识决定物质,这里先不用去判断谁对谁错,直接引导下去)
教师:我们可以发现,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两种看法。凡是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的,我们说它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的,我们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的。这样哲学就分成了两大阵营。
(如果学生可以接受,在这里也可以适当展开一点点,简单分析下哪种是正确的)
教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我现在和大家谈到手机、MP3、MD、电脑等东西的时候,大家脑海中是不是就会浮现它们的形象啊?比如说MP3,大家脑海中出现的就是,要么长长的要么扁扁的要么圆圆的,可以听歌做U盘的小玩意儿。这个就是我们哲学上的说的意识。
教师:不过,如果老师现在和一个远古人或者说我家乡里的那个村子里乡亲们说MP3、MD,他们的脑种会出现这样的反映吗?我想,留给它们的仅仅是大大的问号而已。列举"荀子、王守仁、贝克莱男装周梦蝶的故事"让学生充分理解唯心主义的实质和内涵
教师:从这里看,大家觉得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啊?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啊?
(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教师:那我们现在来看看意识和物质关系的第二个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教师:或许大家看到这个"同一性"都觉得一头雾水,其实,同一性就是说意识(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物质(存在)的问题。
(随机提问若干学生,让他们说说,觉得意识(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物质(存在)。)
列出"休谟、康德、子非鱼论"来讲解什么是不可知论
(从学生的实际回答来看,让他们迷惑的是,人类目前尚有很多很多未解之谜,因此他们认为意识(思维)有时能正确认识物质(存在),而在有些时候能,他们这种属于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者)
教师:在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班的同学有三种看法,认为意识(思维)可以正确认识物质(存在)的,属于可知论者;凡是认为意识(思维)不能正确认识物质(存在),属于不可知论者。当然也有些同学是两者观点都有,这种同学我们把他称为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者。
教师:那大家看看自己是属于可知论者还是属于不可知论者呢?
二、为什么是基本问题。
下面的第二个目题,这里就不说了,在下面的目题里,我举了一个例子。
就是讲到计划和学习的时候,我不动声色地说:有些同学在新学期非常的发愤,制定了新的学习计划,在他的计划里说到"我在9月31日全天学英语!从早上五点到晚上十二点!",可谓雄心壮志。大家认为这种计划好不好?
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有这种情况。某些学习成绩暂时较差的同学,给自己制定了一个
学习计划和目标。然后为之努力了一个多月。可考试结果一出来,进步还是不大甚者没多少
进步。于是就悲观的认为,我不是个读书的料,再怎么努力也学不好。然后从此就放弃努力了。
一开始学生没有反应过来,当他们意识到9月没有31日的时候,都纷纷笑了,自然就理解了,我们的计划(意识)和实际(物质)的关系。
当然我还半开玩笑地说:第一次我也和大家一样受骗了。那是在一次和老朋友QQ的时候,他说"我11月31日结婚,记得来喝喜酒"!可惜的是,老师等了一年也没有喝到他的喜酒......。
后面的就一带而过,根本就没有讲、分析,把基本观点给他们,分三个角度:1、首先遇到。2、不能回避。3、决定性质。
课堂小结
部分内容是在第一课分析了什么是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材共分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解释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第二层,主要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同时分析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