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 第3课时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授课年级 高一 课题 第2单元 第3课时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程学习目标 目标
解读 1.说出核酸的组成元素、本组成单位及种类;2.简述核酸的结构与功能;3.简述鉴定核酸的原理,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重点
难点 重点: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课程导学建议 课前准备 1.实物:制作DNA结构模型的材料,如塑料片。
2.模型:脱氧核苷酸模型
DNA双链结构(片段)的平面模型。
材料用具: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涂片(完成了水解、冲洗步骤)
3. 、显微镜、吸水纸等。
4. PPT演示:反映遗传现象的图片、脱氧核苷酸结构示意图、DNA与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片、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显微镜视野中经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染色的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问题及答案等。 教学
建议 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一些遗传现象的叙述,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实物及模型的展示,引导学生掌握核酸的结构组成,突出磷酸、含氮碱基与五碳糖之间的连接方式、DNA和RNA中的特有碱基T和U的区别等内容的掌握;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了解颜色、分布、核酸种类之间的对应关系:红色-细胞质-RNA;绿色-细胞核-DNA,掌握实验原理和方法。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 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媒体运用 导入
新课 创设
情境 1. 叙述现象,PPT演示反映遗传现象图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后代会打洞。
2. 提出问题:以上属于什么现象呢?这些现象与生物体内什么物质有关呢? 1. 观看图片,了解不同的遗传现象。
2. 思考问题:
答案:遗传现象,与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有关。
PPT演示图片及问题
第一
层级
学习
过程
自主
预习 1.布置学生先预习教材,然后补充完成[知识体系梳理]的内容。
2.为了考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以及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情况,设置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
①核酸的元素组成、种类、单体分别是什么?
②核苷酸是如何构成的?
③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
④核酸有哪些功能? 1.通读教材,把握基础知识,做好预习笔记。
2.独立完成[知识体系梳理]中所缺内容的填写。
3.通过问题提醒,结合教材,找到答案。
PPT演示问题
交流
讨论 1.抽检学生[知识体系梳理]内容的完成情况。
2.与学生一起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及解释进行探讨和解答。
3.PPT演示脱氧核苷酸结构示意图及问题答案。如①组成核酸的化学元素是C、H、O、N、P,核酸有DNA和RNA两种,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②每个核苷酸分子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③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④核酸对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1.小组讨论预习过后产生的疑问,无法解答的交于教师,通过师生交流解决问题。
2.观看脱氧核苷酸结构示意图,和教师交流PPT演示的问题,认真分析记录教师解答问题的思路、突破口,全面了解本课时的基础知识。
PPT演示脱氧核苷酸结构示意图及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