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培养文言文翻译能力。
过程与方法:分析提问,小组讨论,在翻译基础上,深刻体会本文所运用的
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爱国情感,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
【重点难点】
积累重要文言知识点,分析严密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历史在中华大地上演绎了多少沧海桑田的轮回,记载了多少兴衰成败的交替。它像一位智者以冷静的语气述说着前人的故事,而那故事又分明潜藏着某种启迪。今天就让我们重温六国那段灰飞烟灭的历史,看看能从历史这位智者身上获得怎样的启示?
二、 新课
(一)文学常识
1、解题:
(1)六国:指战国时期的齐、楚、燕、赵、韩、魏 这六个国家。 (2)论: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议论为主善于析理,析理愈透彻,就愈精, 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2、作者:苏洵(1009~1066),北宋著名 散文家,字 明允,自号老泉 ,眉州眉山人。据传苏洵少年时不爱学习,深受其困,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参加科举考试皆未中,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下笔顷数千言。善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纵横捭阖,颇有战国纵横家之笔意。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 三苏",俱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有《 嘉祐集》行世。
3、背景:
(1)秦与六国: 战国时期,东周的天子由力量逐渐衰微到终于灭亡。诸侯的势力却很强大。在战国时期这一百八十二年间,秦国和六国这七个强国(所谓"七雄"),都用自己最大的力量进行混战,而基本上则是秦国向六国猛烈地进攻。七国之中,秦国本来是个文化落后的国家。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从此以后,就成了七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秦国强盛起来以后,积极地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经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是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这种联合并不巩固。韩国和魏国屈服于秦国的压力,几次献地求和,助长了秦国的气焰。最后六国终于都被秦国灭掉,秦国完成了统一全中国的伟大事业。
A、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B、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C、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