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边城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感受作品的风俗美、人性美。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学时难点
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
2018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作家对上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结果,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边城》名列第二。
《边城》隽永的文字弥漫着遍地山村的浓郁气息,在上世纪30年代那喧嚣的都市阁楼上,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原始自然的风俗画,画中是一个海市蜃楼般飘渺美丽的桃花源,那是沈从文的梦中世界,理想王国,吟唱着一曲哀婉而又美丽的人生恋歌。
【知识链接】
一、作家与作品
1、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2、《边城》
(1)创作背景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助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