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 鲁教版第三单元+第一课+大气的受热过程-新课标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1同步教学导学案(全册)
2018--2019学年 鲁教版第三单元+第一课+大气的受热过程-新课标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1同步教学导学案(全册)第1页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课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标要求

(2017版)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江苏课程调整方案

(2018版)   本内容为"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城市与郊区的热力环流、海陆风等现象;"大气水平运动"这一内容不可缺失。 教材分析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在本课的编写上讲解较为简略,不太符合新课标普识的理念,故而建议教师综合人教版和中图版教材,自行编写,更加细致、浅显的讲透本课。

学情分析

  知识学情:对于大气的知识,学生基本上在生活中都有感触。但没有较为规范的、理论性的接触。   班级情况:高一(1)至高一(4)班学生调皮、活泼,对于生活的感知较为细腻,所以应当能很好的运用本课。 学习目标 1.人地协调观

2.综合思维 学生能够根据示意图简单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了解三个环节之间的动态联系,并结合现实生活深化"绿色生活,保护大气"的思维。 3.区域认知 学生能够联系生活现实,运用大气的受热过程相关知识解释一定现象。例如"北方防寒用烟雾"等。 4.地理实践力 学生可以运用示意图,自主学习,并联系现实生活,做到理论指导实践。 教学课时 1~2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意图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习重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三个环节 学习难点 运用示意图,准备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诵读预热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情,教师可自主的印制一定的诵读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知识。   展示导入   教师自行选取合适的文字、图形、动画等材料,自然导入本课。   预习与填空 1.大气的能量太阳辐射能。 请一定记得课本上的过程图!

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大气受热过程 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高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太阳。 大气温室效应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

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 :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S1]

备注与笔记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