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第二课时)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第二课时)第1页



课题 22、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课型 新授 单元 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重点 1、从"厄运"打击体会谈迁不屈不挠的精神。

2、通过对谈迁"信念"的认识,更深刻地感受谈迁坚定的意志,执著的精神和对历史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感受谈迁在厄运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坚不可摧、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教法

学法 自主探究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生齐读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谁来说一说你理解的生活中的"厄运"指什么?课题中的"厄运"又指什么?

  二、围绕"厄运",体会一写〈国榷〉的艰辛历程。

  师:谈迁不就是丢了几卷书稿嘛,为什么作者说这是"厄运"呢?这究竟是怎样的书稿啊?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到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读书就应该这样,不仅仅要用眼睛去读文字,更要用心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

  师生交流: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1)好好看看这句话,你会发现这句话和其他的句子不太一样,(数字多)。那么,从这些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可以抓住一个数字具体来谈。

  师生交流:

  20多年--时间很长。可见谈迁的坚持不懈。(据史书记载,谈迁从28岁开始写《国榷》,这一写就是二十多年啊。)

  6次修改--联系我们自己写文章,(问生 写作文修改吗?改几次?可谈迁却改了6次,体会到什么?)谈迁著书的严谨认真、精益求精。

  50多岁--可以说《国榷》凝集了谈迁毕生的心血。

  400多万字--字数多,的确是鸿篇巨制。(我们的语文书大约在4万字左右,也就是说一本国榷的字数相当于100多本我们的语文课本。)

  (2) "20多年,6次,50多岁,400多万字",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组枯燥的数据了?此时他们已经都充满了情感。从这一组数据中,我们已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谈迁编写〈国榷〉的----艰辛。。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读--

  (板书:立志写书)

   师: 你还从哪些句子同样也感受到谈迁写《国榷》原稿的艰辛?

  出示:"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1)师:"一点"是多少,也许是就一段话,也许只有几句话,可谈迁就为了抄这"一点"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呀?竟要走上"一百多里路"。 好,带着你的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竟带着干粮",路途这样遥远,却只能带着干粮上路。条件非常艰苦。

  (3)"四处借书"在借书的过程中,会一帆风顺吗?

  他也许会遭到-----拒绝,也许会遭到------白眼,也许还会遭到----侮辱。是啊,这些都有可能。但为了写书,为了能写出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他只能委曲求全。好,带着你的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国榷》被偷后的悲伤与坚强。

  师: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的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偷东西,见他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

  师 :二十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对谁来说都是致命的 打击,更何况是一位体弱多病的老人呢!此时的谈迁悲痛欲绝,只见他--

  (1) 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生读句子。

  师:是啊, 茶饭不思,谈迁在思什么?夜难安寝?他又在想什么呢?

  (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

  想《国榷》,想编《国榷》时的艰辛

  为了《国榷》,我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熬成了风烛残年的老人。

  为了《国榷》,我虽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然而却家徒四壁啊!

  师:然而,这一切的一切此时都化为乌有。(板书,化为乌有)

  师:想着想着,谈迁不禁老泪纵横!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理解和同情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吧!(从同学们的读书声中,老师仿佛看到谈迁正无力的坐在那破张旧的书桌前泪如雨下,仿佛听到了他颤抖的心声)然而,面对这致命的打击,谈迁垮下去了吗?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2)出示:"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师:这句话中有一个词--挣脱。谈迁要挣脱什么?(痛苦,伤心)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从痛苦,伤心中挣脱出来?

  生:是信念,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的信念。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坚强,顽强、韧性)

  师:同学们,看着课文中的插图。他就是谈迁---一位饱经风霜、尝尽人间疾苦的老人,但他更是一个性格坚强、信念坚定的强人。让我们带着对谈迁的敬佩再来一起读读这句话。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品悟谈迁二写〈国榷〉的艰辛以及他的不垮之志。

  师:可是,20多年的心血,400多万字,没有百折不回的信念,从头再干谈何容易啊!同学们,让我们再次静下心来,再来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再次走近这位体弱多病的老人,去看看他是如何从头编写这部史书的。边读边画出你最有感触的语句,并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老师发现会读书的孩子都已经拿起了笔。)

  指名交流。

(1)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生读句子,谈感受。

  师:是啊,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谈迁"四处寻访,搜集考察"据史书记载:顺治十年(1653年),60岁的他,携第二稿远赴北京。在北京两年半内的时间里,他走访了170多位明朝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对文稿加以补充、修订。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些时间里,他会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然而,再多的困难也压不垮他,因为他心中始终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多么令人敬佩的老人啊!

  (2)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生读句子,谈感受。)师:终日是什么意思?是啊,环境如此恶劣,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再到晚上,谈迁"一袭破衫,终日奔波"

  师:我们可以想象,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呆在家中还未出门时,谈迁 ;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在大树下乘凉、聊天时,谈迁   ;傍晚,当人们已回到家中准备休息时,谈迁依然 。但狂风吹不倒他,风沙压不垮他,困难挫不败他,因为他心中始终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多么令人敬佩的老人啊!

(3)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生读句子,谈感受。)

  师:是啊,一天的奔波,谈迁已是筋疲力尽,本该好好休息,但谈迁依旧"面对孤灯,奋笔疾书"(板书:奋笔疾书)

  师:"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再多的困难都压不倒谈迁,再大的厄运都打不垮谈迁,终于,经过几年的奋斗,新的《国榷》诞生了。

  引读:"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板书 名垂青史)

  新《国榷》和原先的《国榷》相比,有什么不同?是什么让更老更弱更贫的谈迁写出更加详实精彩的史书?

  理解写作方法

  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课文,谈迁两次写国榷的过程,哪一次作者写的比较详细?(第二次)作者把谈迁第二次写书的过程写的比第一次要详细,是为了更好的突出谈迁那种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种写法叫详略得当。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升华认识和情感

  1、同学们, 谈迁编写《国榷》的故事学完了 。我想大家已经被谈迁那种执著顽强的精神所打动。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呢?(可以对谈迁说,可以对自己说,也可以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说)

  2、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正如蒋光宇先生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所说:

(生齐读)"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师:同学们,坚守信念有时候的确挺难,要忍受孤独、寂寞,甚至痛苦的煎熬。但人生总要有梦想,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一定要学会坚持,像谈迁一样,即使遭遇任何不幸,我们都有勇气从头再来 。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句朴素的话语,并把他永远地记在心中。(生读)

  3、课下,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古今中外有许多像谈迁这样遭遇厄运却不被打垮的人,课下请你搜集相关故事读一读,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感受。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