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26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
代表作有《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
鲁特维克·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被尊称为"乐圣"。
1.音乐神童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就有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音乐神童的愿望,从小就逼着他学习洋琴和小提琴,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练习洋琴和提琴。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
2.跟随大师学艺
12岁时,贝多芬师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他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培养,是从尼福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1787年他到维也纳,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列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罗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
3.英雄年代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了他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观--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