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语言雅致而又明白晓畅,内容并不深奥,也比较贴近与学生的审美层次,写作很讲究章法,是恰当处理"主题与变奏"关系的范例。因此这篇文章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因为文章属于略读课文,而随意处理了之,反之,应该精心设计。
"学以致用"是这篇文章教学设计的原则,一是能用"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事物,一是能注意写作中的"重复与变化相统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艺术创造中重复与变化的艺术规律。
2.理解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掌握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
2.训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味作者对人类文明的热爱,对传统文化和建筑文明的钟情,引导学生品评自己周围的城市风貌,关心家乡,关注社会。
2.品味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含蓄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音乐、美术等酝酿课堂教学气氛,在老师指点下学生自学,在课堂气氛中陶冶学生的情操,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用具
幻灯片;《硕鼠》文印资料;舒伯特《鳟鱼》音频资料;《清明上河图》、明清故宫、颐和园长廊等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师生齐诵《硕鼠》)《诗经》产生于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其中有很多作品就是用这种重章复沓的形式来反复感叹抒发感情。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审美情趣,从《诗经》以来就滋养着中国人。对称和谐,然而又平中出奇,千姿百态。这一审美情趣延伸到中国人的各个生活层面:音乐、舞蹈、建筑、服饰、书法等等。其实不独中国人,世界各个民族都不约而同生成了这种审美眼光。我们就来看看梁思成对这一现象的探究。
梁思成,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人之一,中国建筑学家,建筑史家,建筑教育家。同学们猜一下,他会主要从什么角度来谈这一审美现象呢?
二、整体初读,整合内容
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
明确:可以分成四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