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高》 教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 第 号
【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参考书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3、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难点:学习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手法,感受作者的主要情怀。
【学情分析】
《杜甫诗三首》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这篇课文选取了杜甫的三首律诗,都是他的后期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苍凉。《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的内容
回顾旧知
背诵《咏怀古迹(其三)》
二、基础知识感知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炼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三年之后他病逝。
【例1】下列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