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涉江采芙蓉 学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涉江采芙蓉 学案第1页

 课 题 涉江采芙蓉 课 型 新授课 课时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重点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方 法 朗读法、讨论法、背诵。          自 主 学 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创作背景

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

二、 诗词简介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词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 作 探 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朗读诗词,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内容。

  涉 江 采 芙 蓉, 兰 泽 多 芳 草。

采 之 欲 遗 谁? 所 思 在 远 道。

还 顾 望 旧 乡, 长 路 漫 浩 浩。

同 心 而 离 居, 忧 伤 以 终 老。

2.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四、研读诗词,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2.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3.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这芙蓉没有送出去了没有?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

4.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5. 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6. 五、六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7. 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8. 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 展 应 用

四、意象积累

芙蓉"又称为"荷"、"莲"。"芙蓉"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极娉婷,极高洁的,容易让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仙子"般的绝代佳人。

  而芙蓉作为意象,被文人骚客运用于诗歌中,则大体可分为三大类象征义:一是取荷美好形象营造一种雅致的景象,或宁静或欢愉;二是取败荷的形象营造一种衰败意境,或对逝去光阴叹惋,或对生活环境破败惋惜;三是取"芙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托物言志,寄寓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请举例说明。

四、默写这首诗。

五、拓展阅读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1.诗中使用了六个叠词,"青青""郁郁"是形容___________;"盈盈""皎皎"是形容人的___________;"娥娥""纤纤"是形容人的___________。使用这些叠词的作用是___________。(6分)

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是王昌龄的《闺怨》一诗,将此诗与《青青河畔草》比较,无论从什么角度分析,你能说出两诗的两个不同点吗?(6分)